碘及碘化物主要应用于医药、精细化工、液晶、农药、显影、试剂等诸多领域。由于价格的大量上涨,使下游企业成本激增,利润空间缩小。部分企业纷纷寻找替代产品或选择转向。而一部分刚性需求的下游企业则通过工艺改善以价格相对较低碘化物来替代价格昂贵的精碘。总体来看,碘及碘化物的市场消耗,在价格飞涨之后经历了储备观望期、恢复过渡期、及调整后的增长期。
以碘化钾为例,2011年3月下旬价格从先前的每吨20多万元,一跃提升至每吨30万元以上。下游企业纷纷备货,并进行观望。4月下旬价格更是突破每吨40万元。这些因素导致4月份成交惨淡。5月份至8月份价格逐步平稳,开始稳中略降,至8月底再次回到每吨40万元的水平。随着碘化钾价格的提高,下游使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市场价格的逐步稳定,刚性需求的下游产业相继恢复采购。5至7月的月成交量也比较稳定。经过观望期,和过渡期8月份碘化钾的用量明显进入了一个上升期。在下游需求的带动下,也使碘化钾的价格再次上升。9月至12月碘化钾价格稳中有升,且成交情况均好于5至7月份。12月碘化钾的价格已向每吨50万元靠近,且成交量与8月份的小高峰持平。
在碘及碘化物的诸多下游之中,农药产业由于其产品价格不易提升这个特殊性受到的影响最大,碘及碘化物的用量减少较大。部分企业纷纷寻找替代品或选择转向生产其他农药。而像浙江禾本、江苏宝灵这类有稳定出口业务的大型农药企业受到的影响则较小,依然保持着较高产量和对精碘及碘化物的使用。
其他行业,如半导体工业需要使用的高纯度碘化氢(含量99.99%以上)。由于生产工艺技术含量高,只能从美国、日本进口。日本震后此类产品的输出量基本为零,且由于价格因素国内厂家从美国进口该类产品的数量也大为下降。
日本震后,液晶面板行业上游企业受损,影响中国整体行业链。液晶面板产业链上游的材料产品有近百种,一种材料供应出问题,整体产业链就面临停滞。中国面板行业需采购的近100种上游材料中,近50%需要从日本采购。短期之内,液晶面板的供给面临较大问题。而液晶行业生产会使用到碘及碘化物,对于这一下游无疑是雪上加霜。经历此次考验,国内的液晶产业更应注重自我发展,完善技术,减少对进口原料的依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相对农药、液晶、半导体电子产业,医药、精细化工行业受到的影响则较小。此外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其他碘化物如碘化钠、碘化亚铜、碘酸钾、高碘酸钠、氢碘酸的价格均与碘化钾相似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011年随着精碘价格的暴涨,同样也导致碘化物的成本激增,碘化物价格虽然上调,但利润空间也大幅下降。面对这一局面,积极开拓其他碘化物市场,不但有利于公司业务品种的完善,增加盈利点,也有助提高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
此外人民币升值,也使碘及碘化物的输出国改变对华输出策略。由之前的低价倾销转向限制对华的相关供应,从而保护其自身利益。面对这样的国际大环境,国内碘化物市场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